香港證券市場交易成本結構即將迎來重大變革。中信證券華南、廣發證券、東吳證券等十余家內地券商近日密集發布客戶通知,明確自6月30日起,香港市場的股份交收費規則將全面調整。
新規將顯著降低小額交易成本
根據香港交易所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公告,新規將股份交收費費率從現行的按成交金額0.002%上調至0.0042%,并同步取消原最低2港元、最高100港元的收費限制。此次調整適用于滬港通、深港通、B轉H、H股“全流通”等交易渠道,直接影響通過上述渠道參與港股交易的內地投資者。
關鍵臨界點為4.76萬港元
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此次費率調整的核心在于重塑交易成本結構。財富投研首席投資顧問付少琪指出,新規將顯著降低小額交易成本,同時提高大額交易費用,關鍵臨界點為4.76萬港元。
“改革無疑將大幅降低小額交易成本。交易金額越低,受益程度越高。”付少琪舉例說明,“例如一筆1000港元的交易,過去需支付最低收費2港元,調整后僅需約0.042港元,降幅高達95%。低于4.76萬港元的交易費用降低,高于此金額則成本上升。以100萬港元交易為例,費用將從20港元增至42港元,增幅顯著。”
和訊首席投資顧問申睿也提醒投資者關注交易金額變化帶來的影響:“對于交易金額較大的投資者,交易成本可能增加,對于成交額小于4.76萬港元的交易,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拆,以享受更低的費率。”
關聯改革與目標:配合“最小報價單位下調”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費率調整并非孤立事件,它與香港市場另一項重大改革——“下調最低上落價位”(即最小價格變動單位)緊密關聯。港交所于去年12月宣布將分階段實施該政策,旨在縮小交易價差,便利大單拆小執行。
港交所在相關咨詢總結中指出,在原有收費結構下,最低收費的存在導致小額交易成本相對畸高。若最小報價單位下調導致平均交易額下降,整體交易成本反而可能上升。因此,本次取消最低和最高收費限額并調整費率,旨在配合最小報價單位下調政策,努力實現“整個市場成本中立”的目標,同時提供更公平的成本結構。
提升流動性,結構或將變化
專家普遍認為,新規將深刻影響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和香港市場的流動性格局。付少琪表示,費率調整與“最小報價單位下調”政策相結合形成的“組合拳”,將大大改善港股市場流動性,助力實現“市場成本中立”目標。
“過去普遍認為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,散戶為輔。未來隨著散戶交易成本降低,其交投活躍度及交易金額無疑將顯著提升,對香港市場的流動性也將帶來明顯改善。這對實現港交所提出的市場成本中立目標無疑具有積極推動作用。”付少琪解釋道。
內地投資者需關注匯率風險
對于通過港股通參與交易的內地投資者,申睿特別提醒:“在把握4.76萬港元這一成本臨界點的基礎上,需警惕匯率風險和波動風險。”
他分析道,對于小額投資者而言,交易成本降低后,整體策略上可適當增加交易頻率,但仍需注意風險控制。“由于港股通采用港幣報價、人民幣交收機制,交易成本仍會隨匯率波動而變化,投資者需對此保持關注。”申睿說。
|